8月20日,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法院发布三则受理破产清算申请的公告,被申请人分别为江苏太一光伏科技有限公司、常州昀晖光伏科技有限公司、环宇光伏科技(常州)有限公司。
其实,这几家光伏企业的破产早就有迹可循,法院对其进行受理也在意料之中。
今年1月,昆山天洋新材料以“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”为由,向金坛区法院申请对太一光伏(常州)公司进行破产清算。
7月1日,安徽柯仕达接连向金坛区法院申请常州环宇光伏、昀晖光伏两家公司的破产清算。同日,三家企业母公司的江苏太一光伏科技有限公司,被海盈新能源提起破产申请。
当时,太一光伏已经被判了“死刑”,而今只不过是靴子落地,宣告太一光伏正式倒在了光伏周期之中!
激进扩产、资金链断裂
诉讼案件超260起
江苏太一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前身为无锡太一光伏科技有限公司,成立于2018年12月13日,总部位于常州市金坛区,业务布局以常州为核心,扩展至徐州、无锡等地,形成覆盖光伏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体系。其核心产品包括TOPCon和HJT电池,规划产能达10GW。此外,太一光伏还涉足分布式光伏电站开发,与国电投、中能建等央国企建立战略合作,并在新加坡、德国、荷兰等国家设立海外分支机构。
2021年,太一光伏风头正劲。根据当时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发布的消息,其公司的项目稳步推进,预计年产能可达1.5GW,年产值突破20亿元。
紧接着,2022年,太一光伏提出了一项令人瞩目的扩产计划,总投资55亿元,计划在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建设5GW的TOPCon光伏电池生产线,并在二期建设5GW高效异质结(HJT)电池。一期建成后,预计年销售额可达50亿元,带动就业500人。
事实证明,太一光伏的“扩产梦”并没有按计划顺利进行。尽管有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的政策支持,建设现代化厂房、配备员工宿舍等种种措施加快了项目推进,项目也顺利投产。但太一光伏显然在资本运作上走得太快,激进的扩产,未能及时缓解扩产带来的资金压力,2024年行业价格战导致N型电池价格暴跌30%,产能利用率不足60%,其部分产线停工。
2024年6月底,供货商扯着“太一光伏欠我货款,欠债还钱”横幅到公司现场讨债的视频在光伏圈内广为流传。
此后,其资金链断裂的消息在业内扩散,企业诉讼也不断增多。通过企查查可以看见,仅太一光伏一家公司的诉讼已经达262起,被执行总金额达5500多万,而其子公司的诉讼也均超百起,居高不下。其中主要包括买卖合同、融资租赁及电费欠缴纠纷以及拖欠货物款等。
多重原因
导致企业接连破产
太一光伏的破产,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,只能说其生不逢时。当前,光伏市场依旧处于行业周期,2024年全球光伏组件产能超800GW,需求仅600GW,价格战导致组件价格从2022年的1.8元/W跌至0.6元/W。叠加欧美贸易壁垒和国内电网消纳不足等多种因素,光伏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。
而太一光伏自身的技术并不具备优势,其TOPCon电池量产效率较低,公司曾尝试通过技术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,例如推出异质结组件产品,但量产效率仅为24.5%,也低于行业领先水平,产品缺乏竞争力,导致订单流失。另外,据悉,其单位生产成本比头部企业高8%~12%,难以通过价格战维持市场份额,再加上企业现金流不充裕,资产负债率高达89%,摔倒了就基本上很难再爬起来。
随着债务加剧,太一光伏的子公司接连被申请破产,其母公司也难以保全自己,被破产清算。
破产潮来临
中小光伏企业进入生存困难模式
其实,太一光伏并不是个例,其破产也折射出了中小光伏企业在行业周期波动中的生存困境。中小光伏企业在行业竞争中既没有技术优势也没有现金优势,往往会被第一批踢出局。
据不完全统计,2024年以来已有超150家光伏企业破产清算,其中2024年超100家,2025年上半年超过50家,5月25日至6月25日仅1个月就有18家光伏企业破产。行业预测,2025年或成光伏企业破产高峰年,预计30%产能退出市场。
8月19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中央社会工作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务院国资委、市场监管总局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,强调的便是加强产业调控,强化光伏产业项目投资管理,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。同时,遏制低价无序竞争,规范产品质量,支持行业自律
这也点明了中小企业生存的方向。落后产能一定会被出清,太一光伏因技术储备不足、无序扩张及短期债务缺口被淘汰,也是光伏行业从 “野蛮生长” 转向 “高质量发展” 的缩影。
在技术迭代加速、价格战常态化的背景下,企业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,强化现金流管理与风险防控,方能在行业洗牌中立足。未来,光伏产业将进一步向头部集中,中小厂商需通过差异化竞争或战略整合寻找生存空间,努力留在牌桌!
0 条